智课教育董事长韦晓亮:我们重视的是科技到底怎么赋能教学

2019-08-27 09:52

5月15日,由亿欧公司主办的“GIIS2019中国教育行业创新峰会”在北京正式举行,此次活动以“新形势•新突破”为主题,聚焦少儿英语、K12、早幼教、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国际教育等多个领域,与教育行业人士一起探讨了未来教育行业的机遇与可能性。

在此次峰会上,智课教育董事长兼CEO韦晓亮在会上发表了以《打造“大后台-小前台”中央厨房,用“芯”赋能国际教育行业》为主题的演讲。

韦晓亮:我现在已经创业六年,这六年我们一直在坚持做一件事,就是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无论是教学的效果还是商业的效能,我们认为这是门槛最高、效果最好的方式。

我们还在一直坚持做另外一件事情:以学生掌握一件事情为核心的个性化教学。很多人对个性化学习的理解是一对一,我们从来不这么认为。我们认为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是前提,个性化学习是手段。

我跟大家分享的是这六年一直没变过的事情。2014年亿欧刚创立的时候采访我,当时我说的很多内容和现在是完全一致的。

第一点,科技和教育的融合,这是最大的趋势。我从事教育十五年,马上第十六年,但是我本身并不是教育专业出身,我本硕博的研究方向是机器人视觉跟踪。在我们看来,教育的本质还是人,科技是手段。科技不能替代人,因为人有情感,技术再发展也不会有情感,最多能识别情感,这是一个在实验室待了五年的人的体会。科技对教育的赋能体现在教育效率的提升和效果可视化。

第二点,线上线下的融合,今天我的分享更多是关于我们坚持这种模式的原因。全世界任何国家,即便那些在我们眼中师资力量非常棒的,教育质量非常发达的国家,优质的教师都是稀缺的。另外一个行业也是一样的,它叫医疗。因此我们需要把优质的师资通过互联网或技术相连接,释放他们的生产力;而负责具体教学服务的老师,让他们更多的去专注于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这其实就是各得其所,或者称为流水线式的教学,也就是各干各的事,每个人协同式学习、培养式学习。

第三点,标准化中央厨房和个性化服务的融合。本质上,教育行业还是个服务业,是人对人的服务。因此对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或者一个教育企业的领导者,一个老师教的不好会影响学校或机构的口碑,但教的太好又会让领导担心,为什么担心?如果这名老师走了怎么办?这就是完全依赖人的时候,人给你带来的就是这两个:要么影响口碑,要么领导担心。如果一个教育企业自己没有能力在后台云端搭建一个中央厨房,那也至少要引进一个中央厨房。如果你是一个有规模化发展需求的连锁企业,就必须要有一个中央厨房,要用标准化驱动个性化。

以上这三大融合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也是智课教育这六年以来坚持的东西。

有效的教学,效果是前提。谁都想发展,但必须基于有效的效果,必须在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小而美的企业是值得尊敬的,大而丑的企业是可耻的。你没有搭建完成的中央教学厨房,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市场调研就去扩张了,那这是丑。

我希望大家一起反思一下我们这个行业,刚才已经讲到了,这个行业有内容属性,它就应该是一个依靠内容驱动、教研驱动来保持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业。它是不是技术行业呢?当年没有,现在必须要有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技术让效率变高,而且技术本身在变化。这个行业有没有营销属性呢?现在也有,但很多教育行业的从业者都不擅长这个,同时在这方面没有自己的方法论体系。

如果用以上说的三点来概括教育行业,它是个“标准的”服务业。服务业叫“大行业,小场景”,教学过程都是由一个个颗粒化的服务场景构成。这里我将和大家一起看一下,这个行业过去的服务场景和现在的服务场景有没有进化,从而引出互联网教育这个特殊的服务业。

十年前,当时我还是一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下面坐了六七百个学生。我首先先概括一下这种课堂模式的特征。第一点,绝对不个性化。我都不知道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知识基础,我的工作就是走进教室,按照设计好的教案给他们讲课。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怎么可能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我甚至都不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的方式,我也没机会知道。

第二点,这个课堂作为一个产品的话,这个产品的状态完全受我这个老师的状态影响。如果我前一天没睡好,今天课讲出来的状态完全不会一样。

第三点,这个课堂的灵活性很欠缺。如果一个学生说:“老师刚才这个知识点我想听第十遍,”这其实是很合理的诉求,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不同,必须要十遍才能理解,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那个时候身为老师的我根本不会满足这个诉求,这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

第四点,这个课堂的质量完全取决于老师。正如上面所说,如果老师的水平差你会很担心,如果这个老师教的质量太好你也会很担心,因为老师是流动的。

但是这样的课堂有一个优点,它的氛围无比好,如果你没有当过老师的话,很多人都以为说老师决定这个课堂的氛围。

没错,但老师只是课堂氛围的一部分,真正的氛围,是一群人在同一个空间围绕同一个目标在干同一类事,这就是氛围。因此跳广场舞只有在广场上和一群人才能跳起来,唱歌只有在KTV的包房里面和一群人一起唱才比较过瘾,其他的都是碎片时间练歌而已。学习也一样,这就是所谓的课堂氛围。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课后,一般来讲,下课后会有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答疑环节,这个被传统的培训机构定义成叫课后,但我们认为这其实是真正课堂的开始。在课后本应该深度的个性化辅导答疑,但是会草草的结束。为什么呢?因为老师讲课的义务结束了,但这其实应该是不同的学生听老师讲完之后产生了不同的问题,老师这个时候开始针对性辅导。这个环节需不需要顶尖名师辅导呢?等会儿我会把这个问题抛出来。

时至今日,互联网时代下的课堂有了哪些变化和发展?有些人说“我们是一对一,是个性化教学”,但还是遵循过去的模式,老师先备课再按照教案讲课,只是给一个学生面对面地讲。这当然是一对一,但谈不上个性化。区别只是课堂变得小了,甚至可能讲课老师的质量水平更低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给1个人讲课和给1000个人讲课,对老师的要求完全不一样,难度完全不一样,标准也是完全不一样。

如果老师还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怎么能叫个性化?还有人说“我们做的是在线教育”,打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但如果只是把老师讲课的视频机械式搬迁到线上,这是30年以前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早就做过的事情,不能是互联网教育。

以上的两种现象,提供的服务只是存在于老师和学生之间中介,中介每天都会摇摇欲坠,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真正标准化的服务和产品,一旦老师离开,就失去了获客的资源。同时传统的中介服务又很依赖老师,但是老师的归属感并不高,离散度反而很高。所谓离散度在于每个老师都自成体系,完全按照自己对教学的理解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节奏,这种现象就是缺乏整个质量的控制和标准化体系的集中体现。

我们从来不把线上和线下的事情作为最核心的东西,我们重视的是科技到底怎么赋能于教学?人和机器到底怎么去融合?服务和内容该怎么去深度的融合?

在智课教育旗下出国考试翻转课堂品牌智课的服务体系中,一个孩子是这么学习的:首先到了一个学习中心,或者就是在线上登录学习系统,系统给安排好今天要完成的任务,有些是听一个专家知识图谱的知识点,听完之后配套的练习,练完之后立刻进行批改,所有学习的过程,都是先听每个学科中行业公认的教学专家讲授的知识点。但我们所有的线上学习视频都是有标准的,那就是:必须是得让学生看得进去的专家视频和知识课程,而且每个知识点视频不超过18分钟,因为人脑注意力集中的极限就是18分钟。

听完专家知识点之后练习,系统会自动生成与视频内容相关的练习,用户感觉到很智能,但其实并不能算智能。为什么人工智能不叫“智能人工”?因为在“智能”实现之前都是人工对内容的研发。而所谓的智能,实际上是根据人的设计,对不同学习路径进行划分和测评,因此先人工再智能。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练习所有的行为和数据都会实时的反馈到线下老师的账号上,我们每名老师最多同时管理50个学生。当你做完练习以后,判断你哪些地方吸收了、哪些地方需要巩固。无论哪个知识点,都是线上的专家老师先教,然后学生再练,练完之后线下老师再提供针对性辅导。

接下来VIP的面授是老师针对专家课学习完,相关的练习完成之后,根据系统给出的学习报告和以及面对面的沟通,针对性辅导学生没有理解的那些知识点。辅导之后还没有完,系统会再次配置和推送相关的知识点,学生需要进行加强练习和巩固。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去选择,一部分可以选择配置任务,如果是口语和写作两个主观类的能力,机器先从语法、拼写这些层面上批改作文,然后再由人工进行批改,口语也一样。我们在北美地区拥有500个外教组成的批改团队,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写作和口语进行个性化批改,因为机器最多改语法和词汇,机器根本没有办法改思想和逻辑。最后学习完一天之后系统弹出学生一整天完成的所有任务,以及每个任务的学习评估。

我从小到大有个执念,我们知道蒸汽机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的标志,但是我一直都不这么认为,我一直认为流水线的出现是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的标志,因为流水线让次品率降低了,流水线让整个环节变得更深了,某种意义上来讲所有的服务业都必须要有大流水线,否则根本没有办法控制品质,甚至品控这个概念都可能不会出现。

因此在我们看来,未来教和学的过程变成刚才描述的这样,人机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教育和培训机构才能在品控的基础上实现商业扩张,让标准化高质量的服务渗透到每个扩张点上。

大家可以想一下,传统培训是什么?就是把老师当成产品,输出给学生和客户,如果一个教育机构说我的产品就是老师,就基本上已经告诉了客户自己根本没有产品,因为老师不是产品,老师也不愿意把自己当成产品,应该是老师使用学校或企业提供的产品,而不是一个老师自主研发的产品,按照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标准,在技术与系统的支持下,为学生提供集标准化和个性化于一体的服务。

在这整个过程中赋能老师、赋能学生,以及整个过程数字化的背后,就是智课教育研发的Smart智能系统,目前已经迭代到了4.0,花了足够长的时间才推向整个市场。

这就是整个智课的中央厨房体系,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学习模式就是我们的核心产品模式:线上提供可循环复用且结构化的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产品,而线下提供的是基于线上中央厨房内容和产品的个性化教学服务和管理。我们的目标就是降低对老师的依赖,但并不是不重视老师,我常常说降低依赖是赋能老师,让他们用中央厨房更好地服务学生,这就是混合式学习的特点。

因此线上应该是内容、系统、技术、服务过程标准的标准化,标准的标准化是最难的,而个性化的服务可以在线上,也可以在线下。

有的人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如此坚定地遵循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服务模式?或者说我们为什么依然非常看重线下?

第一点,线上和线下各自的优势真的很明显,线上的效率高,随时来随时学,可以在我们全球任何一家学习中心实现。第二点,只有内容在云端,才能叫你这个企业拥有知识资产。第三点,灵活性很强。第四点,就是教和学的行为分析,只有一个用户在系统上操作问题,你才能够抓取用户,否则的话他在线下很难抓到他的行为,即便现在人脸识别、视频功能很强大,但识别具体行为的时候还不够精细。

因此我总结了一点,教育的各个环节哪些可以线上化,哪些起码不容易?我把教育拆成了三个动作。第一个叫教,教是什么?叫做teaching,核心是传递信息,即便是面对低龄化的孩子,也可以在线上借助标准化的课件和技术来实现。

但教育不仅仅是传递信息,为什么很多老师教的很好,学生没有学会?因为教和吸收之间真的有屏障和转化率,因此第二个动作很重要,它叫辅(coaching)。很多学生学习的方式不对,不是你教的不对,可能是专注力不强,也可能需要老师面对面地讲,需要有一个之前说过的氛围。越低龄化的孩子越需要线下辅导的氛围。

第三个动作更难线上化,它叫做育,用英文单词叫做cultivating,低龄化的学习者最需要育,一般很少听到成年人说“我需要被‘育’”,这个过程只能在线下,因为他需要的是情感、人格,甚至是灵魂和灵魂之间的沟通和鼓励,老师在讲台说的是教,面对面讲的是辅,而思维、情感、性格甚至思想上的塑造,那实际上是育。

我花了一段时间讲了这个模型之后,最后我再介绍一下我们面向3到12岁的少儿思维英语USKid中美双师学堂的课堂场景。依然是混合学习,美国老师在线上直播,中教老师在线下互动,所有老师手上都没有自己研发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研发团队,过去5年多以每年6000多万的成本投入研发成的整套中央厨房,里面包括个性化互动的课程、课件以及智能排课系统和教学管理系统。外教确保了语言课堂的质量,中教确保了课堂的吸收,以及这个课堂的互动,小朋友和小朋友在一起,而且布局在社区的周边,共同构成了学习中心,所有老师研发使用的教学内容和系统都是标准化的服务产品,这就是我们眼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核心是你的内容研发足够好,老师是使用我们研发的内容和系统提供好的服务。

我们常常说一个孩子如果要在一个学堂里面学习的时候,我们提供的是老师还是内容?正确答案是老师用我们的内容来教他,他学的是智课教育标准化的内容。而我们在去年开始,就把3到12岁USKid中央厨房全面开放给了所有想从事少儿英语教学的教育机构,希望能够用我们的大后台赋能所有行业伙伴,而不是只给我们自己的直营中心和校区使用。而12岁以上的智课是把整个的出国留学标化考试教学体系输出给国际学校,搭建它的语言考试和语言测评中心,以及想要布局语言培训,但没有精力和财力研发产品的行业伙伴,以上两大中央厨房共同构成了智课教育的Inside赋能计划。

最后一句话分享给所有的行业伙伴,我认为在这个行业里面真的是大家一块儿讨论产品的人要越多越好,只有服务和产品上的进化才是整个教育行业的进化,谢谢大家。

GIIS2019中国教育行业创新峰会直播回看,上午:http://t.cn/E9ptC2Q下午:http://t.cn/E9ptRGF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